報章報道

星島日報訪問5A叶融杰同學及5B江學明同學(2019.1.22)

報導內容:

AI天氣預測比賽 啟發中學生STEM可能

天氣變幻多端,要準確預測,往往要分析多項數據。為提升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香港教育城聯同天文台等機構合辦「AI大比拚──天氣預測比賽」,更首次加入AI(人工智能)因素,以天文台數據為基礎,預測特定時段的氣溫。於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中五學生叶融杰表示,是次比賽題材新穎,由分析數據到設計程式只有一個月時間,獲獎令他感到意外。他又稱,比賽啟發他發掘更多可能性,未來或會向AI方面進發。

記者 林紫晴

香港教育城聯同香港天文台、香港氣象學會及微軟,於去年底舉辦「AI大比拚──天氣預測比賽」,讓中學生運用AI技術,再以天文台的實時數據為基礎,預測特定時段的氣溫。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表示,為推出STEM發展,教育城已連續三年舉辦編程比賽,「除了編程,人工智能等因素都愈趨重要,所以我們希望學生們分析數據後,可設計出生活化的程式。」

首次處理及分析大數據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的隊伍,成功設計出天氣預測結果誤差最小的AI模型,擊敗全港二十四所學校的三十一隊參賽隊伍,嬴得比賽冠軍。該校中五學生叶融杰坦言,獲獎是意料之外,「我們的預測結果其實估錯很多,感覺自己的表現平平,沒想過會獲獎。」

喜愛資訊科技的叶融杰雖曾參加大大小小的編程比賽,但對他而言,是次比賽特別有新鮮感,「以前比賽寫program(程式)都未用過人工智能,感覺大數據距離我們很遠,今次比賽卻讓我們處理及分析數據,所以好興奮。」

新高中學制的資訊及通訊科技(ICT)課程暫未涵蓋AI的內容,參賽的學生須由零開始,上網自學相關技術,並在一個月內尋找解難方法。叶融杰與同學江學明亦不例外,二人分工合作,一人負責預測模型訓練及評估,另一人則負責數據分析及處理。

篩選有用數據 減低誤差

叶融杰稱,處理大量數據需時,故與篩選出影響天氣的有用數據,包括濕度、風速、時間及氣溫,再加以分析,「最難的部分是要找出時間與天氣的關係,例如濕度與溫度形成的負線性關係,當濕度愈高,風速會愈低。」

比較不同的機器學習方式,二人決定使用「隨機森林」預測天氣,叶融杰解釋,該方式合併多個誤差較低的「決策樹」,故仞其預測結果勝於其他模型,「一開始會有一定誤差,逐步將平均值算法優化,便能提升準確度」,最終設計出誤差最小的天氣預測AI模型。

輔助二人設計程式的陳老師笑稱,自己只為簡報內容給予意見。「最重要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嘗試用不同角度思考,不懂便問清楚或尋找答案,老師則從旁協助。」他又指,是次比賽前的機器學習工作坊讓學生大開眼界,同時啟發學生尋覓前路。

鄭弼亮認同,學生運用AI等技術設計程式,不但可提升他們的運算及解難能力,同時讓他們更認識業界科技應用,為日後的科技發展作好準備。叶融杰也表示,比賽啟發他發掘更多可能性,除了考慮升讀編程相關的科目,未來亦有意向AI方面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