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報道

研可降解抗菌膠布港生揚威海外 (星島日報)

按此閱讀完整報道

報道摘要

                近年中學積極發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學校亦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賽增強科研知識。本地5間中學共40名學生月前聯合組隊,遠赴法國出戰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憑藉研發以黑水虻外殼製成、僅7周便能成功分解的可降解抗菌膠布,勇奪金獎及兩個獎項提名;有參賽學生指,過程中嘗試不少進階的實驗,期望於大學修讀生物科技課程,研發相關產品造福社會。

今屆iGEM月初在法國巴黎舉行,主題為「生物可降解的抗菌膠布」,吸引逾7000名來自44個國家及地區的中學、大學生及科研人員參賽。其中,港隊「HK-Joint-School」憑藉研發以黑水虻外殼為原料製作的膠布,獲得評審青睞,於逾40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贏得金獎及獲得「最佳教育項目獎」和「最佳可持續發展項目獎」提名。

讀40篇論文助研究

  團隊由九龍真光中學10名中四及中五學生,聯同浸信會呂明才中學、迦密柏雨中學、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的學生組成,人數多達40人,負責處理膠布數學模型的九龍真光中學中五生黎尚瑜表示,全體成員於今年7月開始,着手研究運用轉基因技術,將黑水虻的基因導入至大腸桿菌,製作具殺菌力的「抗菌肽」,再以其外殼,提取可於泥土快速降解的物質。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中六生周沛賢補充,大部分成員皆初次接觸生物科技,故通過閱讀約40篇論文,參考不同數據和實驗協助完成研究。最終,經改造的黑水虻膠布分為兩層,包括防水外層及附有「抗菌肽」的內層,僅7周便能完全分解。

  研究之餘,團隊亦進行社區教育,通過向市民派發宣傳小冊子、到小學舉辦工作坊等活動,推廣生物科技及宣揚環保理念。浸信會呂明才中學中五生劉浩嵐留意到,大眾普遍因不認識黑水虻的益處,而不敢使用,「大家覺得用昆蟲整膠布很骯髒而不敢用」,故期望通過教學及宣傳改變大眾的既定印象。

冀大學讀生物科技課程

  對於首次參賽即獲得佳績,劉浩嵐則表示喜出望外,「本身沒有接觸過生物科技,首次嘗試進階的實驗,便有成果」,亦因此期望確立升學目標,大學能升讀生物科技或科學相關的課程。

本校學生於本年度文憑試表現卓越,合格率達97%,遠高於全港及本區平均。

本年,全部中六學生繼續升學,近90%學生考獲大學及大專院校入學成績要求,當中獲聯招取錄入讀大學率60%。近年學生考獲的科目包括香港中文大學: 醫學士-內外全科醫學;清華大學: 社會科學學士-國際關係學系;香港科技大學: 理學士-國際科研;香港大學:工學士-生物醫學工程 ;香港中文大學: 理論物理精研 及 香港中文大學: 文學士-英文系等。


升中資訊日及學習成果展 (12月6日舉行)

升中簡介會、英語試讀課程及升中面試預備班可於10月20日 (一) 9:00am開始報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敬請家長和同學留意。

按此報名>>>   升中簡介會升中面試預備班 (已滿額)英語試讀課程 (已滿額)